時間:[2022/3/21 9:05:45] 閱讀數: 次
來源:學習時報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成立。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陳列著新中國第一枚“國印”——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印章。它曾經是國家主席或中央人民政府頒發(fā)各種法令、命令、指示和行使其他權力時鈐印公文的憑證信物,是人民政權賦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最高權力的象征。
這枚國印是國家一級文物。印面邊長9厘米、章體厚2.5厘米、柄長10.9厘米。國印正面陽文鐫刻繁體宋體字“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之印”。印文搭配對稱、嚴謹,印痕字跡雋秀清晰、莊嚴大氣。背款采用刀頭傾斜、尖鏨挑的鐫刻手法,陰刻有印文和啟用時間、序號:“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之印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一日第一號”,字口清晰、纖秀。制作使用的銅料與其他政府印信相比密度大、黏度大、兌銨多,質地較硬。國印方形圓柄,印柄與印體分別鑄造,旋接而成,銅色柔和,制作精細。它作為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代表人民行使政權的親歷者,向參觀者默默地講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歷史。
隨著解放戰(zhàn)爭取得決定性勝利,籌建新中國的任務提到中共中央的議事日程。1949年6月,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在北平(今北京)召開。會議推選毛澤東為籌備會常務委員會主任,周恩來、李濟深、沈鈞儒、郭沫若、陳叔通為副主任,李維漢為秘書長,余心清、齊燕銘為副秘書長。周恩來委托陳叔通辦理為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屬和附屬機構治印之事,齊燕銘負責具體工作。
齊燕銘既是一名精明能干的組織領導者,也是一位頗具眼力的書畫篆刻藝術行家。為了刻治好這枚國印,他邀請京城治印名家張樾丞、頓立夫、唐醉石和魏長青共同研究探討。
張樾丞,1883年出生于河北新河縣,讀過幾年村塾,略通文墨,但他天分很高,寫得一手好字。14歲時張樾丞來到北京琉璃廠益元齋刻字鋪當學徒。面對前人的印譜,張樾丞朝夕揣摩,大有所得。出師后,自定潤格,專以刻字為業(yè)。他為梁啟超所書“龍飛虎臥”刻字,此字刻出,名聲大震,被內行人稱為“鐵畫銀鉤”,得“鐵筆圣手”美名。1912年,一舉成名的張樾丞自立門戶,在琉璃廠來薰閣琴書處開業(yè)治印,店號“同古堂”。求其治印者日多,京津地區(qū)的名人都以能擁有張樾丞刻印為榮。
1949年8月19日,“政府印鑄問題座談會”在北京飯店舉行,張樾丞等14人出席。會議制定了新中國政府印信的“型式”“字體”“質料”“字文”等印鑄問題,同時修正通過“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印鑄局組織條例”。9月21日至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等文件?!爸腥A人民共和國”國名以合乎法律規(guī)定的形式確定下來,國印印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之印”也隨之被最終正式確定。
為了刻治好國印,精于刻銅藝術并篆刻技藝卓絕的張樾丞開始了緊張的準備工作,翻資料,找印譜,畫出了隸、宋、漢篆、秦篆4種字體的印樣。隨后張樾丞將印樣交給齊燕銘。齊燕銘立即將印樣呈送中央領導審閱。為了讓群眾都能看得懂,毛澤東最終選定了宋體字的印樣。
鐫刻國印有極嚴格的特殊規(guī)矩,刻治完成后不允許打樣留底。交付前,四角都要高出一點,不能是平的。待國印正式啟用前再磨平,名曰“啟封”。1949年10月31日,國印正式鐫刻完成并上交啟用。據考證,關于頒發(fā)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銅質印信壹顆的“中央人民政府令”(1949年10月31日9時簽發(fā)),是目前發(fā)現最早鈐有國印的文件。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展出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任命周恩來為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部長的通知書”“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等珍貴文物都鈐有國印。
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按憲法規(guī)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為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國務院為最高國家權力執(zhí)行機關。至此,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屬和下屬行政機關的印信完成了它們的歷史使命,全部上繳給新的中央人民政府——國務院。1959年5月,國務院秘書廳將這批珍貴的政府印信撥交中國革命博物館(今中國國家博物館)珍藏。
如今,國印不再履行它的職責,靜靜地陳列在展廳中。但它是人民政權的真實見證。它見證著那段不平凡的崢嶸歲月,見證著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一個有著幾千年封建社會歷史的國家實現了最廣泛的人民民主,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社會和自己命運的主人。
(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 供稿)